开局1861:我刚继承荷兰王位_第184章基尔港沦陷 首页

字体:      护眼 关灯

上一章 目录 下一页

本站域名并非永久域名!随时会关闭!请到→→→点击这里

   第184章基尔港沦陷 (第1/2页)

    1864年10月7日。

    在英国的斡旋下,普、奥、丹三国派出了代表做到了谈判坐上,开始进行停战谈判。

    丹麦方面一度推出了数个妥协政策方案名单由于普鲁士带头奥地利跟随坚持要求丹麦必须无条件放弃石勒苏益格和荷尔斯泰因,谈判最终无果而终。

    在东部基尔港因为丹麦海军强势,因此奥普联军根本难以动弹的情况下,于是奥普联军干脆只留下一些骑兵打掩护,将3万5千士兵留下5000千在新明斯特城外游荡外,剩下的3万军队奔向了西部的伊策霍,只用半天时间,超过2万人的小城以及两千丹麦兵就在这丹普的攻击下,丹麦死亡烧过万人后沦陷了。

    不过对普奥两军来说,却是露出了凝重,因为从这次占领战来说,丹麦平民竟然参加了战争,而且是军队的四倍,显然,丹麦对反抗奥普攻击丹麦是多么的而不满,于是两国都很快的把这个情况往上回报,提醒各自政府丹麦的抵抗情绪的上升。

    10月15日石勒苏益格西部的海德城再次沦陷。

    而且就跟前面的伊策霍一样,5万丹麦人视死如归,竟然跟随着5千丹麦军硬是抗住了奥普联军的攻击,不过随着奥普两国在获知情况后,再次增加的3万军队(奥普各1.5万人)援军的补给下,使得在近乎5万奥普联军攻击下,最终丹麦军民死伤超过3万人,而奥普联军也付出5千人的代价,才拿下了海德城。

    至此,奥普联军已经完全占据了石勒苏益格的中部以南和以西的地盘,海德城-伦茨堡。

    不过东部的却是由于之前畏惧丹麦在基尔港的海军掩护下,因此难以展开攻击,怕损伤太重。

    为此,普鲁士和奥地利联军于10月20日重开攻势,这一次,两国攻打的重点是日德兰半岛东南部的石勒苏益格中部基尔。

    基尔港具备超过二级风帆战列舰超过1艘,4级风帆战列舰超过2艘,而五级、六级风帆战列舰也超过5艘。

    这是奥普打探的丹麦部署情报,于是在10月20凌晨的时分,丹麦基尔港的还是沉静一片的的时候,突然海上传来了炮声,普鲁士海军派出了同样的规模海军进行偷袭下,丹麦海军尽管在经验上远胜普鲁士海军,但是偷袭的效果非常明显,丹麦海军的指挥官们惊慌了,于是错不及防下,最终在令普鲁士海军损失了几艘五六级战列舰之后,丹麦自己在二级战舰被击沉、四级战列舰也同样全部沉默后,,剩下的5艘战列舰于是仓皇逃离逃离了基尔港,北上到了埃肯弗德港,基尔港沦陷了,同样沦陷的还有整座城市。

    基尔港是座大城市,可是石勒苏益格最大最重要的海上贸易城市和居住城市,这里居住着超过20万以上的丹麦人。

    这一战打得非常大,丹麦在基尔城部署了超过3万军队,几乎把丹麦常备军队部署了三分之一在这里。

    而在这里居住的丹麦平民人超过20万人,他们都是丹麦国家的信仰者。因此在奥普联军出现在这里的时候,军民都展开了,猛烈的抵抗。

    不过在凶猛又嗜血的奥普近乎4万多联军攻击下,最终3万丹麦军伤亡超过2万人,平民更是死伤超过5万。

    丹麦海军首次被普鲁士海军打的惨败,尽管这是偷袭下进行的,但是谁又关心是不是偷不偷袭呢。

    从战争到现在,丹麦军民死伤超过了15万人,特别是军队,加上之前在其他城市的死伤总数达到了超过5万人,10万军队的丹麦就算伤亡近一半。

    而普鲁士和奥地利愿本以为只需对付丹麦军,却也没想到丹麦平民竟然也那么踊跃的反抗,于是也损失了超过2.5万人。

    其中普鲁士损失超过1万1千人,而奥地利则是1万4千人。

    萨克森和汉诺威更是死伤了超过3.5万人死伤在石勒苏益格。

    也就是说,这次德意志邦联的进军队伍共有德普4万加上援军3万共7万,死伤2.5万还有4.5万在石勒苏益格。目前占据了石勒苏益格整个海德-伦茨堡-基尔等在内的中部城市以下的南部。

    而汉诺威和萨克森及其他公国联军4万人损失了3.5万后,5千逃离战场,退出了参与石勒苏益格和荷尔斯泰因的战争。

    在10月22日基尔被奥普占领后,合计德意志邦联出兵高达11万,整个德意志邦联死伤6万人,留下5.5万的奥普军和各回各家的汉诺威与萨克森联军。

    死伤比例竟然高达50%,堪称恐怖。

    于是德意志邦联议会赶紧在维也纳进行了议会开会。

    而哥本哈根也对死伤超过11万军民的原因,在克里斯蒂安九世带领下,号召整个国家人民进行致敬默哀。

    他并进行了不妥协的宣

请记住本站永久域名

地址1→wodesimi.com
地址2→simishuwu.com
地址3→simishuwu.github.io
邮箱地址→simishuwu.com@gmail.com

加入书签 我的书架

上一章 目录 下一页